——
道路两旁都高高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有许多小贩做着各色生意。
人潮拥挤,摩肩接踵,街市上热闹得紧,一派节日盛景气象。
人太多了,容易走散,桓灵和梁易的手在衣袖的遮掩下握着。
女郎一边兴奋地四处张望,一边娇声要求着:“我很喜欢逛灯会,建康的灯会比这里还要热闹。夫君,我要你以后陪我去逛建康的灯会。”
梁易想了想:“明年应该可以。”
桓灵的声音显然很惊喜:“真的吗?明年我们可以在建康过新年?”
“嗯。”看她这么高兴,梁易却觉得对不住她。
就算过了年,桓灵也还不到双十年华,却要随他远离故土和亲人。
除了有时候会流露出些思念之情,她从未有过一句抱怨。
万家村那样艰苦朴素的条件,对于金尊玉贵的女郎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
可她就是在那里安心地待了三个月,还同村里人相处得很好。
这样好的她,总是让梁易觉得不配与亏欠。
“好呀好呀!到时候我们一起出去看灯。”桓灵脚步和声音都变得轻快了起来,“阿荧和大哥猜灯谜都很厉害,到时候让他们给我赢一盏最漂亮的灯!”
“三郎,你还记得吗?当时大哥给大嫂赢过一盏特别漂亮的鱼灯。”桓灵回头却没瞧见桓煜,“欸,三郎呢?”
梁易:“他们方才去猜灯谜了。”
桓灵忍俊不禁:“猜灯谜?三郎猜灯谜从没猜中过,也是勇气可嘉,愈战愈勇。”
而华济就像以前的梁易,认识的字都不多,大概能起到一个给桓煜鼓劲的作用。
梁易低头:“我也猜不中。”
桓灵:“你才学认字多久,三郎可是从小就师从名师,只是毫无作用。别气馁,你挑一个好看的灯笼,我去给你赢回来。”
最后,在一众拿着漂亮灯笼的女郎中间,出现了一个身形格外高大的青年男子。
——
过了正月,春天也就近了。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四月底,桓灵的生辰。
已经到了初夏时节,他们成亲已经整整两年了。桓灵还记得,她和梁易成亲以后过的第一个生辰。
还有那个令人难忘的生辰夜。
去年她的生辰也是在钟离郡过的,今年给她庆贺生辰的人多了梁小水和虞夫人。众人自是宾主尽欢。
宴席过后,梁易说了个好消息。
“新昌郡的瘟疫已经控制住了,估计不出两个月,就能彻底结束。”
“太好了!”
气氛更是一片和乐,就在此时,刚好有军中的人来送信。
里边自然有建康桓家给桓灵姐弟二人的家信,还有一封竟然来自万家村,是给华济的。
因为瘟疫的原因,华济已经很久没收到家信了。
他激动地拆开。看了一会儿后,他皱着眉头把信递给了桓煜,“你帮我看看,是什么意思?”
桓煜一目十行:“信上说,燕时晴离开万家村去建康城了。”
“啊?这丫头在闹什么?”华济大惊失色,“你快瞧瞧后边是怎么说的?”
桓灵和梁易也紧张地看着桓煜。要知道燕时晴曾经可是说过想要跟着梁易出来做军医的,她说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桓煜往下念:“建康城新设四馆,招揽各方人才,她偷偷离家去考试了。信上还说,写信的时候她娘已经出发去找她了,还想请大姐夫瞧瞧建康有没有熟人可以帮忙找人。”
“真是胡闹!”华济担心地看向梁易,“小山哥。”
梁易:“我传信回去,叫人去找。别担心。”
桓灵也道:“建康城的确在招揽医术上的人才,只要她真的到了建康并去参加考试,那人一定是安全的。”
她知道燕时晴是个很有自己想法的小姑娘,但委实没想到她有这样的勇气。
年少有志,但也冲动莽撞。
可这也正是少年意气的可贵之处。
“好,小山哥,嫂子,麻烦你们了。”华济叹了一口气,“那丫头从小胆子就大,没想到她居然敢一个人离乡去谋前程,燕大夫得担心坏了。”
桓灵:“不妨事,只要人好好的,怎么样都好。你也别太着急了,她虽然年纪小,但是人机灵。说不定现在燕大夫已经找到她人了,只是我们不知道。”
梁小水听了个大概:“是燕大夫的女儿吗?”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忍不住感慨:“我离家时,她才两岁,走起路来尚且不是很稳当。但是如今却能够独自出远门了。”
她们都在十几岁时离家,只不过她是在家乡活不下去所以颠沛流离,而燕时晴是主动离家要看看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