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耽笔阁 > 女性文学 > 春秋战国真有趣(全6册) > 色字头上一把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色字头上一把刀(1 / 2)

赵武明显地老了。这位自幼惨遭灭门之灾的赵氏孤儿,一直怀着一颗不合时宜的义胆忠心,致力于扶助大权日渐旁落的晋国公室,同时为天下的和平而呼吁奔走。也许是这些事情耗费了他太多的精力,以至于还不到五十岁,他就已经老态毕露,言谈举止之间,越来越让人感觉到一种草木凋零的萧索之意。

公元前541年五月,秦国的公子针来到了晋国。

公子针是秦景公的胞弟,自幼受到父亲秦桓公的宠爱,在秦国的地位非同一般,甚至到了“如二君如景”的地步,也就是和秦景公如同两君并列。

可想而知,秦景公对这个弟弟很不满意。这一点,他们的母亲也看出来了。但是这个女人的智慧委实有限,她没有想办法让公子针摆正自己的位置,争取兄弟和睦,而只是简单地告诫公子针:“千万不要轻易离开秦国,你只要一走,恐怕就回不来了。”这话等于没说。由于感觉到秦景公对自己动手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公子针便未雨绸缪,一声不吭地离开了首都雍城,前往晋国寻求政治避难。

很难说公子针这是逃亡还是旅游。据《左传》记载,公子针从晋国到秦国,带走的车子就有一千辆。他以客人的身份设宴招待晋平公,在黄河中排列船只当浮桥,每隔十里就停放一批车辆,派人回国取奉献的礼物,先后多达八次!晋国的大夫司马侯开玩笑地问:“您的车辆就这么点啊?”公子针倒是很实在,回答道:“就是因为车太多了,否则的话,哪里至于要跑到晋国来见您哟!”

刚从虢之会回国的赵武接见了公子针,他问:“您打算什么时候回国呢?”

公子针回答:“我害怕国君降罪,所以逃亡至此,一时半会儿回不去,恐怕要等到下一任君主即位了。”

“哦?”赵武又好奇地问道,“秦伯是个什么样的人?”

“是个无道昏君。”

“连您都说他无道,难道说秦国将灭亡了吗?”

“怎么可能呢?就算一任国君无道,国家的命运也并没有断绝。一个国家存在于天地之间,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若非经过数代君主荒淫无道,怎么可能轻易灭亡?”

“那,就他本人而言呢?他将要不久于人世了吗?”

“嗯。”公子针突然发觉眼前这位晋国的头号实权人物,实在是絮絮叨叨,像个乡下的小老头。

“您认为他还能活几年?”

“这个……我听说,国家无道而粮食丰收,这是上天在保佑他,估计就在这五年之内了。”

“原来如此。”赵武的眼神变得迷离起来。时值黄昏,日薄西山,他看着院子里的大树拖着长长的阴影,半是自言自语,半是在对公子针说,“早晨和晚上有着完全不同的景色,您怎么说五年这么长远的事呢?”

公子针告辞出来,对随从说:“这位老先生快死了吧,身为晋国的首席重臣,一边虚度光阴,一边急不可耐,他还能活多久呢?”

秦国的命运没有因为秦景公的“无道”而衰落,晋国的命运也没有因为赵武的未老先衰而急转直下。这一年的夏天,晋军在荀吴的率领下,在大原(地名)大败狄人部落。

大战之前,晋军大将魏舒向荀吴建议:“狄人全部采用步兵,而我军却仍以战车为主力,眼前的地势十分险要,不利于行车。依我之见,不如将战车弃之不用,完全改编成步兵,就从我的部队开始。”

不要小看这段话,它带来了春秋时期一场重大的军事变革。前面介绍过,在春秋前期,中原各国的军队均以战车为主力,一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后面还跟着步兵七十二人。一般而言,甲士由“士”或城市平民阶层担任,步兵则多由农民组成,无论从受训程度还是作战热情来看,前者都远远高于后者。因此,战车的数量和素质往往就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战争中不断总结经验,越来越发现步兵的重要性,由此带来的变革是:虽然不心甘情愿,但部分“士”和城市平民仍然不得不放弃那象征身份的战车,转而徒步作战,这使步兵的战斗力大大加强。

而魏舒则走得更远,他的计划是完全放弃战车,建立一支纯步兵部队。这在当时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那些原本担任车兵的甲士们的强烈反弹。荀吴采纳魏舒的建议后,他的家臣中便有人公开表示反对,不肯从战车上下来变成步兵。

荀吴对此采取的对策是,将那些家臣抓起来,砍头示众。在如此强有力的推动下,晋军迅速完成了改编,以“伍”为单位,每五乘战车的十五名甲士被组建成三个“伍”。为与之相配套,魏舒还将原来的五种战车阵型改变成步兵阵型,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步兵方阵:三千八百人为前锋,九千人为后卫,六千人为右翼,二千二百人为左翼,一千八百人为游击。

开战的时候,晋军的游击部队率先逼近狄军。狄人一看,便产生了一个大大的误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晋军的前锋必定是数百乘战车,惊天动地而来;而眼前这稀稀拉拉的一两千人,还不知道是从哪里拼凑起来的散兵游勇。正当狄人交头接耳,嘲笑晋军的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只见这些步兵突然挥舞着刀剑,呐喊着冲了过来。很多狄人还没来得及反应,脑袋就已经搬了家。晋军的游击部队迅速渗透,不让狄人有列阵的机会。前锋紧跟着冲上来扩大战果,左右两翼则实施包抄。不到一个时辰,狄人就全线溃败,晋军的后卫也适时加入屠杀。晋军大获全胜。

大原之战是晋国在军事上沉寂多年之后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它的意义在于:

第一,证明晋国仍然是一个军事强国,虽然这些年来它没有与楚国、齐国在中原战场上一较高下,但是也没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军队的战斗力仍然非常可观;

第二,揭开了步兵取代战车的序幕,自此之后,各国纷纷仿效,在中原战场上唱了近千年主角的战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胜利的消息传到新田,晋国人欢呼雀跃,通宵达旦地庆祝了一番。郑国的执政子产也不失时机地来到了新田,一方面对晋国的胜利表示祝贺,另一方面则是对晋平公进行探视。

据晋国宫中传出的消息,晋平公的身体也不太安康,虽然遍求名医,却仍然找不着准确的病因。子产拜见过晋平公后,叔向又跑到宾馆登门拜访子产,说:“世人都称赞您见多识广,因此特地前来向您请教。寡君这一场病,算命的说是‘实沈、台骀(tái)作怪’,但谁都不知道他们是什么神灵,算命的人自己也不甚了了,请问您知道吗?”

“在下略知一二。”子产说,“上古时期,高辛氏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阏伯,小的叫实沈,他们居住在大森林里,然而不能和睦相处,时时大动干戈,互相攻伐。后来尧认为这样不好,为了不让他们兄弟相残,干脆将阏伯迁到了商丘,命他主持商星(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即天蝎座)的祭祀;又将实沈迁到大夏(地名,即今天的太原市),让他主持参星(即猎户座)的祭祀,并以参星来确定时节。古代唐国人沿袭了实沈的纪年法,世世代代侍奉夏、商两朝天子,一直延续到周朝初年。周武王娶了姜太公的女儿为妻,史上称为邑姜。邑姜有一次怀孕,梦见天帝对她说:‘我为你的儿子命名为虞,准备赐给他唐国,让他祭祀参星,繁衍他的后代。’孩子出生后,手掌心果然有个虞字,所以就真的命名为‘虞’,这就是周成王的胞弟叔虞。”

叔向点点头:“这位叔虞,自然就是我晋国的先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