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耽笔阁 > 女性文学 > 春秋战国真有趣(全6册) > 夫差会盟诸侯,勾践乘虚而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夫差会盟诸侯,勾践乘虚而入(1 / 2)

一系列的战争和外交手段之后,夫差认为自己已经铺平了称霸天下的道路,于公元前482年通过鲁哀公向晋定公发出会盟的要求,三方确定将黄池作为会盟地点。

为了向中原各国炫耀武力,夫差决定亲率吴军的主力部队北上,再度讨伐齐国,然后一路向西,参加黄池之会。但问题是黄池在今天河南省封丘境内,离吴国距离较远,不利于部队大规模行动。吴国的水利工程师解决了这个难题,在原来已经挖通的邗沟的基础上继续开挖渠道,接通了沂水和济水(黄池在济水故道南岸)。这样一来,数万名吴军便可乘船从江南开到河南,夫差出入中原就方便多了。

宏伟的工程背后,是吴国百姓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血汗,再加上那些年光景不好,粮食连年歉收,吴国早就是民怨沸腾,朝野之间对于即将到来的黄池之会更是议论纷纷,夫差听得头皮发麻,下令:“谁敢在这件事上发表意见,死罪!”

但仍有人冒死进谏,那就是夫差的儿子大子友。有一天清晨,大子友手持弹弓,从后花园出来,衣服和鞋子都湿了。夫差觉得很奇怪,问道:“一大早的,你拿着弹弓,衣冠不整,成何体统?”大子友说:“刚刚经过后园,听到秋蝉鸣叫,便循声去看。只见那蝉附在高高的树上,饮了清晨的露水,吹着凉爽的秋风,悠然自得,振翅而鸣。不料有一只螳螂借着枝叶作掩护,悄悄地跟在它身后,作势欲扑。螳螂专心致志,志在必得,不知道自身后还有一只黄雀,悄无声息地接近。黄雀一心想着螳螂将是一顿美味的早餐,却不知道我手里拿着弹弓,正在树下瞄准它。好笑的是,我一门子心思要射黄雀,跟着它移动脚步,没有看到地上有一个洞,一脚踏了进去,摔了个狗啃泥,所以才搞得这么狼狈,让大王笑话。”

夫差笑道:“只顾眼前之利,不见身后之患。所谓愚蠢,莫过于此。”

大子友不失时机地说:“还有比这更蠢的。鲁国承袭周公的福德,无欲无求,而齐国不爱惜百姓的生命,举兵相侵。齐国大举进攻鲁国,没有想到吴国尽起境内之士,千里奔袭,打得他们丢盔弃甲。而吴国兵强马壮,只想着称霸中原,不知道越王正在偷偷地训练死士,将乘虚而入,屠我吴国,灭我吴宫。大王,您说世上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吗?”

夫差挥挥手,让大子友退下,若有所思。然而,黄池之会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公元前482年六月,晋定公、鲁哀公和吴王夫差在黄池相会,周敬王也派卿士单平公参加。

七月六日,各路诸侯举行盟誓。在谁当盟主的问题上,吴国和晋国的官员发生了争执。吴国人认为,吴国的先祖太伯,本为周室先祖周太王的长子,因为周太王喜欢小儿子季历,很想立季历为储君,便主动避让,这才让季历的儿子周文王得以即位。从这段历史上讲,即便是周天子也得让吴王三分。晋国人认为,吴、晋同为姬姓诸侯,晋国自晋文公年代开始,就一直是中原的霸主,没有理由让吴国争先。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眼看就要闹成僵局,晋国的赵鞅在营中大声呼道:“司马寅何在?”

司马寅是晋国军中司马,负责行军作战的安排,当时正在帐外候命,听到赵鞅召唤,赶紧进帐。

赵鞅说:“天色已晚,大事还没有定下来,这是你我二人之罪。马上击鼓,命令士兵们做好战斗准备。谁当盟主,光费口舌是争不出个结果来的,还是打一仗再说吧!”

司马寅大吃一惊,连忙说:“待下臣前往吴营打探一番,然后再请您定夺。”

司马寅跑到吴营,装作嘘寒问暖,转了一圈就回来了。他对赵鞅说:“请您稍安勿躁。吴国人的气氛不对,虽然大夫们都谈笑风生,吴王本人却兴致不高,估计是国内出什么大事了。我听人说,越国趁着吴国大军在外,偷袭了吴国,但是不知道具体战况如何。从吴王的表现来看,恐怕形势不容乐观。请再等等,我们有的是时间,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屈服的。”

果然,不久之后,吴国方面传来信息,愿意让晋定公主盟。夫差雄心勃勃而来,却以一步之差与霸主失之交臂。

吴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原来,就在吴国大军抵达黄池的时候,越王勾践也开始行动了。经过多年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勾践不但获得了越国民众的衷心拥护,而且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他将这支军队一分为二。大夫畴无馀、讴阳率领其中一队作为先头部队,从南面抵达姑苏近郊。

当时吴军主力尽在国外,留守姑苏的部队不过是些老弱病残。大子友临危不乱,带着王子地、王孙弥庸和寿于姚等人登上横山(今江苏省苏州境内)观望越军。弥庸远远地看见越军中竖着一面战旗,说:“这是我父亲曾经使用的战旗啊!”——弥庸的父亲当年跟随阖闾讨伐越国,战死沙场,其战旗亦为越军所获。弥庸向大子友请求出击,说:“不可见到仇人而不去杀他!”大子友不同意,说:“我已经派人加急送信到黄池,但是要等父王大军返回,还有一段时间。现在城内守备空虚,我们凭借城高池深,坚守不出,或许还能支撑一些日子。主动出击的话,攻而不克,那就是亡国的大事了,请一定忍耐!”

弥庸不听,带着自己的部下五千人开城迎敌。大子友劝阻不住,只得派王子地相助。两军在姑苏城外大战,吴军以老弱病残之师,竟然大获全胜,弥庸俘虏了畴无馀,王子地俘虏了讴阳,越国的先头部队全线崩溃。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勾践率领的越军主力赶到。大子友在城内见到,怕弥庸和王子地全军覆没,便也率领部队倾巢而出,料想趁勾践远道而来,立足未稳,如果全力一击的话,或许还有胜算。不幸的是,现在的越军远非当年的越军可比,人数又占绝对优势,没费多少力气就将吴军收拾得干干净净。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都成为了越军的俘虏,姑苏城陷落。

城破之际,王子地派了七名武士趁乱突围而出,星夜赶到黄池,将消息报告给了夫差。

夫差不动声色地听完报告,命亲信将这七个人带到没人的地方杀掉。应该说,吴军的保密工作做得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夫差本人也掩饰得很好。若非司马寅看出了端倪,黄池之会说不定还真让他做成了盟主。

饶是如此,夫差统率的吴国大军仍然是一支可怕的力量。黄池之会的时候,夫差要求鲁哀公陪同自己会见晋定公,子服何对夫差的使者说:“天子召集诸侯,则盟主带领诸侯朝觐天子;盟主召集诸侯,则诸侯带领子爵、男爵朝觐霸主。自天子以下,朝觐时使用的玉帛也各不相同。所以鲁国进贡给吴国的,从来都比给晋国的丰厚,那是把吴国当作了自己的领袖才这样做的。现在诸侯相见,大王打算带着寡君会见晋侯,请问大王是把晋侯当作盟主了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鲁国就要改变进贡的轻重,大王想必不会不高兴吧?”吴国使者将话传给夫差,夫差便没有要鲁哀公陪同,单独会见了晋定公。

不久之后,夫差又后悔了,要将子服何囚禁起来。子服何很镇定地说:“我已经在鲁国立好了继承人,早就准备好了两辆车子和六个随从,随时听候您的调遣。”夫差便将子服何带走,让他随吴军南下。走到户牖(今河南省兰考境内)的时候,子服何对伯嚭说:“按照鲁国的传统,十月要祭祀天帝和先王,包括吴国的先祖太伯也在其列。自鲁襄公以来,我家世代都在祭祀中担任职务,这次如果不参加,祭祀官会说,这是吴国造成的。我担心天帝和先王听了,会不高兴。再说,贵国认为鲁国不恭敬,却只逮捕了我等七个下贱的人,对鲁国又会有什么损害呢?”

伯嚭最好打交道了,只要有礼,他必从善如流,于是向夫差报告说:“咱们把子服何带回吴国去,对鲁国没有任何损害,却败坏了吴国的名声,不如放他回去吧。”夫差同意了,于是将子服何放回。

吴国大军一路南下,经过宋国的时候,夫差还想攻打宋国,因为宋国没有参加黄池之会。伯嚭劝道:“咱们打下宋国不难,但是国内有事,只怕不能长久待在这里,还是算了吧。”夫差这才作罢。

同年冬天,夫差回到了被勾践洗劫一空的姑苏。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城,现在城墙破败,宫室凋零,人民流散,空空荡荡,就像是一座鬼城。经过城门口的时候,夫差突然想起了伍子胥曾经说过,要将自己的眼睛挂在城门上,好看着越国人打进姑苏。夫差不禁暗自瞪了伯嚭一眼,一股悔意涌上心头。但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当务之急是派人到越国去谈判,否则的话,越军再打过来,吴国就很难应付了。

收到吴国送来的厚礼后,勾践很宽容地笑笑,答应了吴国人的请求。他知道,现在还不是跟夫差算总账的时候,那么多年他都等了,不在乎多等几年。

勾践能等,楚国人却不能等了。公元前480年夏天,楚国派令尹宜申、司马公子结出兵攻打吴国,抵达桐汭(ruì,桐水拐弯的地方)。

所谓患难见真情,在吴国的危难时刻,陈闵公派大夫公孙贞子前往姑苏进行慰问。不料公孙贞子走到姑苏附近,突然得急病而死。陈国副使芋尹盖打算带着公孙贞子的灵柩入城,继续完成使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