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耽笔阁 > 女性文学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171章 非常之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171章 非常之策(1 / 2)

这日岁首大朝结束之后,刘备并未转回内廷,反而直奔诸葛亮的府邸。

君臣相知相伴多年,私底下早就不拘礼数。

刘备一来就躺在诸葛亮的一张软榻上。

指着案上堆积如山的简牍,道:

“朕前日巡行尚书台,但见彼处与此处一般无二。”

“何不将尚书台移至卿的府邸?这样朕还能多几间宫室来安置功臣。”

若换别的大臣来,听到这种狼虎之言,多半要担心皇帝是不是怀疑自己揽权太过。

但诸葛亮却只是淡淡一笑:

“若宫中府中合为一体,臣倒是便利了。只是苦了尚书和侍郎们,少了感受陛下恩德的机会,却天天要被臣念叨,不得片刻歇息。”

刘备道:

“那卿便少些念叨,多些歇息,何如?”

诸葛亮闻言拜道:

“谨遵陛下教诲!”

刘备失笑摇头。

知道自己说了也白说。

相识二十多载,彼此什么性情,还不清楚?

忽而想起了麋威。

那滑头虽然有执宰之器,未来可期。

但骨子里其实有三分疏懒,需要自己时时加以鞭策,方可迅速成长。

若他的性情能与孔明调和一下,那该多好?

一念及此,刘备对诸葛亮道:

“近来关于选贤用能的策论,都有什么说法?”

诸葛亮早有腹稿,直接脱口道:

“大体上有两论。”

“一论恢复旧制,以察举取士,只是要严格监督,不使吏员中出现滥竽充数之士。”

“必要时,可效仿阳嘉之制,加试经籍和文法。”

刘备闻言微微摇头道:

“昔年齐宣王的吹竽者多不过三百人,所以宣王死后,湣王只要一一听之,就能逼退滥竽充数的南郭处士。”

“可天下吏员,便只算一州,又何止三百?如何能一一听之?”

“倒是这阳嘉之制,可以斟酌,再议吧。”

诸葛亮称唯。

继续道:

“二论效仿曹氏九品官人之法,正好司徒公本就有清议名士的习惯,若以他为中正官,想必无人不服。”

“文休兄弟当年的‘月旦评’颇得颍汝士人追慕,确实是个好人选。”刘备微微颔首。

“就怕他熬不过今冬啊。”

想起许靖的病情,君臣皆是一叹,继而陷入沉默。

自入蜀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许靖就是刘备招揽天下士人的生招牌。

许靖一去,将来根本找不到第二个人选替代。

“麋师善怎么说?”

刘备想起刚刚提问的初衷。

诸葛亮闻言并未即答,而是稍稍回忆片刻,才道:

“有长短两策,短策共分有三论。”

刘备闻言怪笑道:

“难得他勤勉啊!”

诸葛亮莞尔一笑,便肃容道:

“先说短策三论。”

“一论察举旧制,虽有诸多科目,但唯有孝廉和茂才每岁一举,余者皆为特科,不成常例。”

“如此,天下欲入仕者,皆去效仿孝子廉吏,而非钻研律令、文法、兵略,经典。”

“长此以往,朝堂和州郡中便多为孝子廉吏,而少有能吏干将。”

“故朝廷应在孝廉之外,将明经、明法、文学、算术、兵法等设为常科。”

“或岁举,或三岁一举。”

诸葛亮特意在“孝子廉吏”上加了重音。

以此强调孝子不是真孝子。

廉吏不是真廉吏。

刘备人生经历何其丰富,一听便知。

从塌上坐起,正色道:“接着说。”

诸葛亮:

“二论前汉选官只有察举,而后汉在察举之后,仍须试守于郡县,以试吏员之能,再行迁任。”

“麋昭汉认为后汉之制更佳,但官吏考绩多与每年上计挂钩,而为了考绩,难免有人弄虚作假,不过是另一种‘举茂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刘备闻言啧啧称奇:

“举茂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此言切中时弊,不知出自何典故?”

诸葛亮:“臣亦认为此言甚妙,但麋昭汉素有惊人之语,未必据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