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威获悉方城大捷的消息,已经是数日之后。
首先当然是欣喜于部下们的军事素养。
特别是邓艾,没有死板地执行军令。
反而根据敌我态势变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使得曹洪的反扑徒劳无功。
还葬送了一员大将,夏侯霸。
据说是王平亲自上阵将其擒获的。
如今已经扭送去蜀中听候刘备发落了。
毕竟夏侯霸是当下太子妃张氏的从舅,还是要有些特殊待遇的。
麋威亲自调拨军资去叶县,犒赏三军,各有嘉奖。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
并没有因为一场防御胜利而生出趁势反推到许昌的念头。
孙权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呢。
这场仗,本质上只是一场总体防御战的收尾部分。
是为下一阶段与曹魏的战略相持作铺垫的。
比起生擒夏侯霸,麋威更关心颍阳到底是不是敌军的重要屯粮据点。
如果是,到底有没有偷袭得手的机会?
为了这个机会,自己又需要投入多少兵力,点谁为将,还是亲自上阵?
以及万一失败,代价能不能承受?
会不会导致方城的防御体系崩溃?
一想到这方方面面的影响,麋威就愁的夜不能寐。
不同于早年间守江陵的时候。
那时候他只需要守好一座城,守到关羽归来就算他个人的胜利。
往后的事,自然有关羽、关平、廖化这些大腿们去考虑。
而现在。
随着关羽老去,自己又成为了一方大牧,主掌一方。
却不能再只着眼于于一城一地一时的得失。
而该去谋全局,谋长远。
当然了,说一千道一万,还得等前线斥候、细作将确切的情报传回,才能决断。
不然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趁着魏军彻底被赶出南阳的间歇,麋威一边抓紧推行“二田”新制,一边大搞“汉室忠良”的正名活动。
尤其是后者,关乎他今后能不能在荆州彻底站稳脚跟,继而西侵豫州,北望司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麋使君”。
自然是要多上心有多上心的。
不过,至少在第二件事上,有人比麋威更上心。
“杨公想要使用蜀中的雕版技术,刻印檄文?”
杨俊斗一大早就跑来找麋威。
手中还拿着一本纸质的《扬子法言》。
杨俊激动得胡子发抖:“听闻使君能够日制十万纸,旬月即可刻书万套?”
夸张了,夸张了!
麋威暗暗吐槽某些吹牛不打草稿的军士。
照直道:“雕版印书确实比手抄更适合大量制书,而且只要版子弄好,就不容易出错。”
“但这雕版本身很是考验工匠的手艺,旬月万书有些过了。”
“不过杨公若只是印发一篇檄文,倒是不难。”
“我军中有不少从蜀中带来的巧匠,去年攻取昆阳城时就曾用过此术大量刻印降书,手艺都已熟练。”
“杨公若需要,我回头调一批工匠来宛城。”
“只是杨公。”麋威好奇地看着对方。
“为何要使用雕版?莫不是也打算效仿去年昆阳之战,海量传檄于郡县?”
杨俊先是感谢一声。
然后解释:
“确实打算效仿使君故智,却不仅仅在郡县。”
“我意,当将檄文尽量、尽快传至海内州郡,天下皆知。”
“若实在做不到,至少要传到司、兖、豫、荆、扬这五州。”
麋威闻言顿时来了兴致:
“为何要‘尽快’?”
杨俊道:
“不瞒使君,按照敌国的九品官人之法,今年各州郡中正官,大多要重新定议士人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