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nr1" style="font-size:18px">
“院长,全科长现在有骨折的肌腱断裂两个问题。桡骨骨折对我来说不是大问题,我有信心手法复位,但是这个肌腱断裂就没办法了。”
这时候旁边有个医生提议道:“要不,送协和去?”
这个话一出,无论是沈院长还是李大夫,包括伤者全科长全都有些沉默下来了,难以应承。
五六十年代,首都医疗圈,或者全国医疗圈中,有一句响亮的口号:
“西医有协和,中医有宽街”
协和医院大名鼎鼎,但宽街中医院作为全国首家,也是全国规模最大、最权威的中医医院,同样是站在金字塔尖的顶级医院。
医院与医院之间,那也是谁也不服谁的,自认为自己最牛逼。
尤其是“协和医院”和“宽街中医院”两者之间还有一个中西医之争。
当年在五四新旧思潮激烈冲突中,知识界批评中医愚昧落后之声日渐高涨,西医界也公开与中医界决裂,医药界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对峙阵营。
西医界称中医为旧医,称自己是新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是“新旧之争”,先进与落后之争。
而中医界称自己为国医,称西医为西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中西之争”,是外国和中华之争。
中医界对西医的攻击难以冷静与客观,而西医界之激进人士对中医界之批评更近乎苛刻,双方讥讽之言与谩骂之词日趋激烈。
1922年,协和医院的一些洋人医生和留学生,以西医界代表的名义,要求北洋政府废除中医,遭到北洋政府的拒绝。
中西医之争的矛盾开始越来越激烈。
1929年,曰本留学归来的余云岫出任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代表官方正式提出议案要废除中医,接轨世界。
汪静卫、褚民谊等这批曾有留洋背景的民国政要也主张废止中医。
于是就在当年,民国中央卫生会议顺利通过废止中医案,准备从官方公立医院和学校淘汰中医。
这下可是捅了马蜂窝了。
引起了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中医保卫战”,全国中医大夫们纷纷前往南京请愿,与西医界展开激烈的辩论和斗争。
最后在全国中医界的共同努力下,废止中医法案被作废,中医得以保存。
而这里面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打脸故事,是有关民国神医施今墨施老先生的。
第201章中医的手法复位
当时行政院院长汪静卫(民国二把手)是坚持主张废除中医的
北平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组织了华北中医代表团去南京讨个说法,可汪静卫根本不予理睬。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上天送来了一个机会。
汪精卫的丈母娘得了重病,细菌性痢疾,请了当时许多西医治疗,一直没有见效,反而是越来越加重了。
老太太一天十几次的腹泻,整个人一点力气都没有,都下不了床了,一脚踏进鬼门关,这可急坏了汪的老婆陈璧君。
汪静卫的一个下属给陈璧君出了一个主意,说代表团里有一个著名中医施今墨,不如请他来给老太太看看,总不能看着老太太这么病着。
陈璧君立刻去找汪静卫,让他务必去请施今墨给母亲看病。
汪静卫一听就不愿意去,自己一边要废除中医,一面要去请中医大夫看病,脸往哪里搁。
可汪静卫是一个“妻管严”,最后不得不拉下脸硬着头皮去请施今墨。
施老先生经过一番诊疗,最后自信地写下一道药方,对老太太说道:
“三副就可以止住痢疾;五副药,胃口就好了;吃完十副药,您就痊愈了。”(原话)
施今墨一改往日低调的作风,破天荒地打了包票。
汪静卫一家人将信将疑,十副药吃完后,老太太果然痊愈了,老中医没有食言。
汪静卫为了表示感谢给施今墨题字写匾,上书“美意延年”四个大字送到了旅馆,但被施老先生婉拒了。
老先生惟一的要求就是既然觉得中医是有用的,那就不要废除它。
汪静卫见识了中医的厉害之处,于是私下做了工作,取消了废除中医的决议。
而这位北平四大名医的施今墨施老先生,其实就是宽街中医院的职工之一,也是沈院长让林三七照顾的12位国宝级老中医里的一位。
当年废除中医,协和医院的西医派那是冲在最前线的。
虽然现在解放了,大家都是同志关系了,可是现在活着的这批医生大多是当年“中医保卫战”的一员,包括沈院长本人也是,所以基本上对协和医院都没有啥好感。
结果现在中医院的人,要去求协和医院治疗?
大家不好明着说反对,其实沉默就是反对的意思,只是病情如此,反对的话又说不出口。
全科长内心是希望自己赶紧去协和医院把筋给接上,但他也是人老成精,一看院长和众人的态度,马上就意识到了一个严俊的问题。
如果自己主动要求去协和,肯定会被中医院的领导同事们看成是叛徒。
到时就算接好了手,在中医院里也抬不起头来,甭说政治生涯结束了,恐怕连人格都没了。
想到这里,全科长知道自己得下决断了:
“沈院长,我,我不要紧,李大夫给我把断骨接好就行,剩下或许可以慢慢恢复的。”
领导就是这样,你如果主动提出去协和,领导就会视你为叛徒;但你自己提出不治了,领导又于心不忍,觉得这也太不人道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