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nr1" style="font-size:18px">
林三七接着又问出了一个相当外行,但又相当重要的问题:
“叶总,你这龙高l2玉米能留种吗?”
林三七想的是,如果龙高l2玉米产量真有那么高,那中医院农场的种出来的玉米完全有可能被当作种子推广开去。
到时一传十,十传百,如果在1960年的全国都推广了龙高l2玉米,那全国粮食产量不就可以翻几番了?可以少饿死多少人呐。
林三七的想法是好的,可惜现实是骨感的。
叶国勇听后呵呵笑了起来:
“看来林老板平时应该不常关心农业呀,一般来说,我们种子公司生产的粮食种子,无论是玉米还是小麦、水稻,几乎都是杂交技术,还有部分转基因技术。
这样一来,我们的研发就有一个专利在里面,所以是不允许留种的。如果硬要留种,第二年种出来的粮食完全达不到第一年的产量,可能三分之一都不会到。”
尹涟漪在旁边听得奇怪了,脱口而出:
“为什么?古代的育种,不就是第一年收获的粮食里挑选出来的嘛,代代如此,怎么现在不行了?”
叶国勇对美女的好奇还是很有耐心回答的:
“你说的是普通种子,可以一代代培育下去,但杂交品种不一样,这些种子从开始就采用了绝育技术,所以完全不能当种粮用。如果可以当种粮,那我们种子公司早就亏到家了。”
林三七一听,大失所望。
站在商人的角度来讲,这样做无可厚非。
种子研发都是有成本的,公司投入巨大,当然要利润最大化,所以给种子绝育,逼得农民年年购买种子,可以一年一年的赚钱。
但是站在林三七的角度讲,这样就没办法推广到全国去,也没办法缓解饥荒,顶多只能解决中医院农场的粮食危机。
叶国勇不知道林三七的心思,还在继续介绍:
“像这个龙高l2玉米种子,已经是我们的第三代技术了,光这一只产品,我们就投入了上亿元科研经费,不赚钱不行啊,否则以后的项目都没办法开展了……”
突然林三七脑袋里响起“叮”的一声,找到灵感了。
“叶总,你是说这个龙高l2玉米是第三代产品,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们手上还有第一代,第二代的技术储备?”
叶国勇不知道林三七心里所想,随意点头道:
“对呀,科技在不断进步,我们也要适应市场,需要推出一代又一代的新产品。”
林三七强压心中欣喜,继续套话道:
“那你们这第一代技术应该很落后了吧?亩产能达到多少公斤?”
叶国勇脱口而出:“第一代产品是20年前的技术了,亩产大约是500公斤左右吧。”
林三七突然急切问道:“叶总,这第一代玉米种子技术,你们卖吗?”
第259章购买第一代技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普通粮食种子第二代,第三代仍然可以当种粮,但无论是产量,还是抗旱抗虫能力都不强。
这样的粮食种子运回1960年,加上天灾影响、缺少化肥农药等多种不利因素,粮食产量并不会提高多少,了不起翻一倍,亩产也不过150斤左右。
所以想要提高产量,就必须用到高产的杂交种子,哪怕是转基因种子都可以,人都要饿死了,你还管他健不健康?
但杂交种子的弊端是不能育种,种一季就要买一季的种子,这对缓解全国灾情没有丝毫的帮助。
可是单单靠林三七一个人在两个时代之间不停穿越,不停运种子显然也不可能,这是本“伪医疗文”,可不是“种田文”,医疗变成了农业建设?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杂交技术整个买走,让1960年的农科专家们自己去研究杂交技术,然后大规模推广,这样才能缓解国内的粮食紧张。
林三七是知道历史进程的,国内粮食紧缺可不止3年的问题,而是未来20年都紧张。
哪怕是改开以后,那些贫困地区吃不饱饭的还大有人在。
如果1960年的专家们能吃透杂交技术,再一代代研究下去,或许能在未来,让我们国家的杂交技术远远领先于国外,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高科技拳头产品,出口赚外汇呢。
要知道2023年,国内的杂交或转基因技术是落后于国外的。
袁隆平老爷子一个人的贡献,毕竟敌不过人家国外整个科研团队每年几十上百亿美元的研究费用。
想到这里,林三七更坚定了要购买“落后杂交技术”的决心。
叶国勇听到林三七想要购买第一代杂交玉米技术,说实话真是满脑袋问号。
“林老板,我没有听错吧,你要购买第一代杂交玉米技术?这,这有什么用啊?我跟你说,这第一代玉米产量只有500公斤,这产量可不乐观。
现在第三代技术普遍都已经达到亩产1000公斤以上了,达到1500公斤,2000公斤也并不少见,同样一块地产量相差一倍,我说你要第一代技术图啥?”
尹涟漪也有些诧异,她是管财务的,知道现在公司账上有几个亿的现金流,说明林三七根本不差钱。
这样的有钱人哪怕对农业突然感兴趣了,那肯定也是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呀。
哪怕是头猪也知道,500公斤和1000公斤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那要这落后的一代技术干嘛?有钱了开始飘了?于是赶紧劝阻道:
“对呀,你哪怕要技术嘛,也要高端点的技术呀,干嘛要这过时20年的老技术?”
林三七心想,我也想要三代技术,亩产2000公斤谁不眼馋,可怜十三陵的农民亩产只有70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