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nr1" style="font-size:18px">
她知道,她的阿娘,就在这里,在做着无比重要的事情。
而她,终于来到了阿娘的身边。
接下来的七日等待,似乎不再那么漫长。
检疫营的条件虽简陋,但干净整洁,士兵和其中的医师得知他们是李三娘的亲人,都对他们格外照顾。
七日后,李三娘亲自站在门口迎接他们。
这一次,她身后除了跟着秋香和老十之外,邵阳师兄以及金珍宝就都来了。
亲朋挚友一相见,泪花之下就都是笑容了。
露珠儿一行经过彻底的消毒,终于踏入了玉门关。
李三娘没有先带他们回住处,而是先带着他们走到了那座巨大的刻满了名字的石碑前。
石碑巍峨,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在苍茫的天地间,沉默地矗立着,散发着一种庄严而悲怆的气息。
“露珠儿,世林,还有三郎、燕娘,你们来看。”
李三娘的声音平静而深沉,“这上面,每一个名字,都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没能熬过这场疫病。
我们立此碑,是为了记住他们,也是为了提醒活着的人,生命的脆弱和医者的责任。”
露珠儿和唐大郎两人肃穆的看着这高高耸立的石碑,感受着那扑面而来的沉重和无尽哀思,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
他们仿佛看到了三年前这里的惨烈,也更能体会到李三娘他们这些医师在这里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阿娘,你做到了。”
露珠儿轻声道,语气里充满了骄傲。
李三娘摇摇头,目光悠远:“还没有完全结束。
防疫,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战争。
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的把这事儿放在心上才是。
但我现在,不是一个人了。”
她转过身,看向露珠儿,看向身后的秋香、老十、金珍宝,以及那些跟过来的医师和百姓,脸上露出了轻松而温暖的笑容。
“走,回家!阿娘给你们炖羊肉吃!”
夕阳下,一行人向着关城内的一座简朴的小院走去。
露珠儿的西行之路结束了,但她在玉门关的全新生活才刚刚开始。
而李三娘,因为至亲的到来,也将焕发出新的力量,继续守护这片她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土地。
第980章胡杨树的种子
玉门关的日出,似乎总比其他地方的看起来要更壮烈一些。
三年时光,给李三娘的鬓角染上了些许风霜,也在露珠儿身上刻下了边塞的坚韧与豁达。
这座雄关,这里的百姓,不论是关外来的那些西域人,亦或是关内的那些汉人,早就融入了在这片风沙之地里头去了。
然而,来自长安的召唤和对父母的牵挂,终究是到了必须回应的时刻。
李三娘他们启程准备离开玉门关的那一日,关内的很多百姓都自发相送,有汉人,有胡人;
有年轻的汉子,也有年少的女娘;
他们提着篮子拿着皮囊抱着布匹,把自己能拿得出手的好东西都拿了出来;
他们往李三娘的怀里扔,手里塞,最后看李三娘拿不动了,就都自发的给送到了李三娘的马车上;
直到马车上都装得满满登登的了,这才不得不停了手。
他们感念李三娘这六年来在玉门关的呕心沥血,是她的坚守,才将玉门关从瘟疫的深渊之中拉回;
也是她建立起这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疫体系,护得一方安宁。
李三娘她站在马车旁,对着来给她送行的百姓一一回礼,她的目光扫过那座巍峨的石碑,心中沉甸甸的,在这其中有感动也有责任。
送行的队伍颇为壮观。
除了这些自发而来的百姓之外,何立春带着太医署的众医师,以及这几年在李三娘手下学习过的少年少女们也一个个的都来了;
还有龚向武这个镇将,以及瓜州的黄长史,他们也都等在官道路边为李三娘送行。
李三娘看着何立春等人,眼眶瞬间就红了。
她本以为这次的离别,是静悄悄的,是她与自己奋斗了数年的这片土地,与这群并肩作战的同僚们一次沉默的割舍。
但她却没想到,他们竟是都来了。
她的目光最先落在何立春身上。
这个从一开始就坚定的支持她,同她一起奋斗在第一线的抗击疫病的人,他的眼神里除了有离别的哀愁之外,还有的就是无比的坚定和支持,仿佛在说:“你放心去,这里交给我。”
李三娘对何立春重重的点了点头,紧接着,她看到了何立春身后那群太医署的众医师。
他们之中,有的人已经两鬓斑白;有的还正值青春年华;在这其中还有的是她手把手教过缝合术、辨过药性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