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耽笔阁 > 其他题材 > 烈酒家的小相公 > 分卷阅读22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26(1 / 1)

而且,你们这又是何苦呢,拿自家的钱补贴朝纲,你们再有钱也经不住这样遭啊。” “我说了我家夫郎给钱,”这话许怀谦可就不认同了,“可没说,我家夫郎要拿自家挣的钱给。” “那你家夫郎上哪儿去弄这么多钱?”翰林院的一众官员不解,“淘金子的速度也没有这么快吧。” “淘金子当然没有这么快,可要是别人把金子主动送上,那速度可不就快了。” 这世上还有别人主动给你送钱更快的挣钱方法吗?就好比段佑言和昌盛帝两人一出手就是二十万两,这个挣钱方法比捡金子,还要快吧。 “别人主动送钱?!” “天底下还有这种好事?” 一众翰林院官员都不相信,这是三十万两,不是三千两,不是三百两,而是整整三十万两啊! 谁会这么傻,主动把这么一大笔钱财送上。 “当然有了,这种人还多着呢,大家只管等着就是,我们翰林院的福气还在后面呢。” 开玩笑,翰林院耶,人才聚集地,这么多人才在,许怀谦要是给他们搞不出钱,他自己都觉得他自己这个扶贫公务员白干了。 许怀谦先用自己的自信感染了她们一波,也不忘给他们打个预防针,“不过,等钱到了,还需要各位同僚,动不动笔杆子,感谢感谢给我们翰林院送钱的人家。” 用诗词歌赋打广告,这种耗费脑筋的事情他可不干。 “好说好说。” 众人再不相信,见他一个当事人说得这般信誓旦旦,纵使心里再忐忑,也暂且把心放在肚子里。 翰林院没钱不改革,他们大不了就少了出名的机会呗,可许怀谦这个当事人要是弄不来钱,可是很有肯定被罢免,甚至是在翰林院里坐一辈子冷板凳的,孰轻孰重,他们还是分得清的。 “要是你真能让人捧着钱送上门来,”最后就连韶雪风都出来说话了,“我亲自操刀写感谢诗。” 许怀谦眼睛一亮,大学士还是当朝阁老给亲自写的广告词,哎,这得老值钱了吧。 许怀谦当即朝韶雪风鞠了一躬:“那我就先提前谢过韶大人了。” “等两个月后见了真章再说罢。”韶雪风说完人就走了,他冥思苦想才想出来卖孤本这个方法,既然许怀谦不要,那便就罢了,总归不会有人拿自己的前程和脸面开玩笑,先暂且信任他一把。 “你们快别整理这些书了。”他一走,都快被这些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里翻出来的书给呛死的许怀谦立马把同僚都招呼了回去,“都快回去著书吧,别两个月后,庶吉士他们来上衙了,连基础的书都没有造出来。” 那才真的叫人笑掉大牙。 不管翰林院里的官员们如何忐忑地回去著书了,知道许怀谦又在翰林院里夸下海口说,两个月后,会有大把的人把钱往他们翰林院送的其他各部,又不禁嘲笑起来。 “他这是虱子多了不怕痒,反正往外说出口去的话多了去了,再多说两句又何妨?” “没准是觉得这辈子的仕途无望了,最后再疯狂一把,能在死之前有这么多人议论他也算是值了。” 毕竟,黑红也是红嘛。 当然也有站在许怀谦这边的:“没准天底下还真有那么一两个大傻蛋,真心愿意把钱往钱捧着给他送过去呢。” 刚给许怀谦送了钱的昌盛帝/段佑言:“……”你才是大傻蛋,你全家都是。 不管外界如何议论,昌盛帝看到许怀谦把银钱给他送了回来,想了想,许怀谦也不是那种鲁莽之人,暂且收起了心思:“就且看一看他这回玩什么花样吧。” 总之,他还挺相信许怀谦的才能的,当初随随便便种个的都能让永安府几个县的税收翻到二十万两,没道理这次翰林院改革之事,能把他给整倒。 他看中的人,不可能能力只有这么一点。 他突然有点子期待,两个月后,许怀谦究竟要怎么打赢这场翻身仗了。 不管京都这边的官员看不看好,陈烈酒以昌南商会会长的身份给昌南所有商人发了一封信。 接到信的昌南商人们,全都不敢置信地瞧着信上面的内容。 天底下竟然还有这等好事?把他们家售卖的货物放在天下读书人要科举书上,甚至还能由大学士亲自操刀,为他家货物写诗,供天下读书人学习? 那这书一出去,他们这些商人岂不是就跟那些名留青史的名人一样出名了? 读书人需要名留青史,他们这些商人也同样需要啊! 想想,要是天底下的人要是都知道他们家售卖的货物了,认准了他们家的商号,他们都不用去外地传播直接就有口碑了,有了口碑,不管是外地商人来进货也好,还是他们把货运到外地去卖也好,那钱还不是源源不断地往他们口袋里进? 至于他们先出钱买这个广告位,应该的,应该的,当商人的,都比较通情达理,明白天底下没有掉馅饼的好事,有舍才得,花一点小钱做推广,去挣大钱,很值得了。 至于他们怕不怕被骗,那当然不怕了。如果连朝廷的翰林院都信不过,天底下,可能就没有值得他们可以信任的人了。 再说了,许状元许编撰可是在翰林院里,以许状元许编撰的为人,再怎么也不会坑他们昌南人吧? 人家这是有好处率先想到他们昌南人呢,他们要是不抓住机会,让别的承宣布政使司给抢先了去,那才真是呕都要怄死了。 昌盛七年,五月中旬,一众进士探亲回京,昌南整个商会大大小小的商人们,几乎全部出动,跟着回京的举子们一块上了京。 第63章 携酒上青天7 两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 一众翰林院的官员们在这紧锣密鼓的时间里,终于弄出了各科简易版的教材。 由于时间紧,人员少, 加上对其他科目的不熟悉, 翰林院也没有开设太多的科目, 一共就开设了十科:诗词歌赋、时政、史记、算数、统筹、医学、天文、建筑、经济、治理。 让考进翰林院的每个庶吉士们,可以自由选择三到五门自己喜欢的学科学习。 当然也可以主修一类。 不过, 因为翰林院才刚开始改革,很多地方都不太完善,所以刚考进来的庶吉士们要和教习的官员们一块完善他们所学的科目。 所以他们不光是学生, 同时, 也是自己的老师。 翰林院的一众官员协商过此事后, 一致觉得此类方法好。 能够通过殿试当上进士考进翰林院的庶吉士们, 基础学识本身就不差,差得就是一些经验而已。 正好翰林院也是初次改革,所有人都没有经验, 老师学生一块集思广益,没准能够让这个改革更顺利地推行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