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桩被两人暂时搁置的议程可以继续了。
简单的寒暄之后,三人围坐。
陈希烈、韦见素都是七旬,只有颜真卿还没到五十岁,两个白发对一个黑发,资历、人数上都是绝对的压制。
一桩桩分歧就被摆了出来,其中最大一桩就是崔祐甫的任命。
韦见素听了,沉吟道:“若论功劳,崔祐甫一封奏折即为朝廷开源节流,风气日新,此大功于朝……”
陈希烈知道他这么说,后面肯定还有一个“但”字。
正竖着耳朵听,门外却又传来了动静,听到有官吏正在唤什么相公。
三个宰相不由疑惑,如今实际上的宰相就他们三人,来的还能是谁?很快,一个高大的身影就大步流星地进了政事堂,解了他们的疑惑。
来的是郭子仪。
郭子仪因有“同平章事”之衔,说是虚职,但还真有资格到政事堂来参与议事,同样的还有李光弼。
而且他战功卓著、手握兵权,一旦真参与国事,话语权反而还更重些。
“哈哈哈,我是武夫,本不该来多嘴。”
郭子仪显得很豪爽,蒲扇大的手掌挥了挥,示意大家坐下说。
“不要多久,又得防秋,我很快得赶回泾原,本不该管朝堂之事。但近来难得有话想说,见猎心喜,见猎心喜。”
这成语用得不好,这里都是宰相,又有哪个是郭子仪的猎物?
但颜真卿还是问道:“郭公想说何事?”
“便是它。”郭子仪手一指,径直指向三人面前的文书,道:“朝廷既施了良策,日见成效,谏言之人立了大功,区区一个御史中丞之职,诸公何必吝啬啊?”
陈希烈一听就知道,这是薛白想安插杜有邻拜相不成,遂把郭子仪请出来了。
杀鸡用牛刀,他无话可说。
毕竟他已尽力了,请出了韦见素。
何况郭子仪马上就要返回泾原,不再参与政务,往后还是他与韦见素一起压制颜真卿。
“也好。”陈希烈道,“郭公如此说了,我附议。”
韦见素、颜真卿也都同意,此事遂定下了。
然而,郭子仪想插手的竟不止这一桩政务,四下一看,又道:“国事如此繁杂,只有三个宰相,太过辛劳了啊。”
他显然是被薛白安排过来的,算是把同平章事的虚衔发挥到极致了。
陈希烈就不可能答应在这么短时间内让郭子仪再提议让人拜相,当即给了韦见素一个眼神。
颜真卿却问道:“不知郭公有何高见?”
郭子仪郎笑道:“我引荐几个能臣,为诸君分忧,如何?”
颜真卿当即应道:“郭公只管说,我等岂是嫉贤妒能之人?”
说着,铺开笔墨,准备写奏折。
陈希烈心中微微讥讽,此时便知那“见猎心喜”是何意了,但此事哪有这般简单就能让郭子仪做成的?
第552章 宰相班子
狼毫笔蘸了墨水,颜真卿运笔飞快,龙飞凤舞地写下几句国为举才之言,等着郭子仪说名字。
“杜有邻。”
毛笔停了下来,颜真卿有些诧异。
这表情落入陈希烈眼中,陈希烈不由暗忖道,郭子仪竟没有事先与颜真卿说好不成?如此看来,还是有机会反对的。
“哈哈哈,郭公说笑了,杜有邻才能平庸,岂可拜相?”
陈希烈故作轻松地摆了摆手,试图把今日政事堂议事当作一场闲谈,而不至于落实到奏折上去。
否则,宰相们上了奏折,殿下一批,事情就无可挽回了。
另一方面,他也有些疑惑,因知郭子仪并非是薛白一系,今日怎会突然跑来为薛白如此卖力做事?且还是如此干系重大之事,就不怕薛白独断乾坤?
“莫急,且听我继续说。”
郭子仪停了一会才徐徐开口,又给出了一个名字。
“李岘。”
听到这个名字,颜真卿点了点头,陈希烈目露沉思。
李岘是何许人也?宗室大臣,太宗皇帝之玄孙,信安王第三子。
他宣慰过河东,曾与薛白约定会出兵支持河北,后又被调回长安当京兆尹,再得罪了杨国忠而被贬谪,可谓官途坎坷,可他仍然算是当今宗室大臣中最出色的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河南道转运使李峘便是李岘的兄长。
总得来说,这是一个与薛白还算有交情,又忠于宗室、方正贤良之人,是各方都能满意的拜相人选。
“李岘可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郭子仪道,“诸君以为如何?”